跳到主要內容

整合型研究計畫項目及重點說明

 整合型研究計畫項目及重點說明

(一)整合型研究計畫項目:

此總計畫期程為 101 1201 日至104 08 31 日,分年如下:

第一年 101/12/1- 102/10/31,計11個月

計畫項目主持人服務機構/系所職稱計畫名稱
總計畫宋秉明
國立東華大學 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教授
應用新興科技提高有機質肥效及其教學發展與評量計畫
子計畫一陳怡嘉
國立東華大學 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
副教授
有機質肥奈米及酵成技術研發與教學發展計畫
子計畫二林國知
國立東華大學  生命科學系
副教授
有機質肥科技化前後對農作與環境的影響與教學發展計畫
子計畫三徐正鐘、鍾順水
國立花蓮農業高級職業學校
校長
應用新興科技提高有機質肥效的探究導向學習教學發展計畫

 

第二年 101/11/1- 102/9/30,計11個月

計畫項目主持人服務機構/系所職稱計畫名稱
總計畫宋秉明
國立東華大學 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教授
應用新興科技提高有機質肥效及其教學發展與評量計畫
子計畫一陳怡嘉
國立東華大學 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
副教授
有機質肥奈米及酵成技術研發與教學發展計畫
子計畫二林國知
國立東華大學  生命科學系
副教授
有機質肥科技化前後對農作與環境的影響與教學發展計畫
子計畫三鍾順水
國立花蓮農業高級職業學校
校長
應用新興科技提高有機質肥效的探究導向學習教學發展計畫

 

第三年 101/10/1- 102/8/31,計11個月

計畫項目主持人服務機構/系所職稱計畫名稱
總計畫宋秉明
國立東華大學 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教授
應用新興科技提高有機質肥效及其教學發展與評量計畫
子計畫一陳怡嘉
國立東華大學 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
副教授
有機質肥奈米及酵成技術研發與教學發展計畫
子計畫二林國知
國立東華大學  生命科學系
副教授
有機質肥科技化前後對農作與環境的影響與教學發展計畫
子計畫三鍾順水
國立花蓮農業高級職業學校
校長
應用新興科技提高有機質肥效的探究導向學習教學發展計畫

 

(二)整合型研究計畫重點說明:

請就下列各點分項述明:

1.整合之必要性:包括總體目標、整體分工合作架構及各子計畫間之相關性與整合程度。

2.人力配合度:包括總計畫主持人協調領導能力、各子計畫主持人之專業能力及合作諧和性。

3.資源之整合:包括各子計畫所需各項儀器設備之共用情況及研究經驗與成果交流情況。

4.申請機構或其他單位之配合度。

5.預期綜合效益。

 

、整合之必要性:

    有機農業異於一般慣型農業在於不使用化學肥料而以有機質肥料取代之,耕種過程不用任何化學藥劑及人工激素類劑,因此能大幅減輕耕作導致的環境污染,所得之農作物更得以免於農藥及環境干擾素的殘留,以提供國民健康又安全的食材。先進國家及注重環境的國家多視有機農業為能兼顧生態保育及國民健康的農業產業而逐漸重視之。圖1為有機農業的效益示意圖,亦為本計畫在社會實踐與貢獻方面之核心意象。

 

圖1  有機農業的效益示意圖-本計畫在社會實踐與貢獻方面之核心意象

    然而如此對環境友善的有機農法,無論在農耕技術或農作物產量上,相對於一般慣行農法均仍具相當大之困難與挑戰,而農業相關人員之觀念與技術應是關鍵因素之一。基於此,本計畫主要目的有二,其一在教育紮根方面,即將目前國際上及科技上有關有機農耕及有機肥的新的或重要的專業知識與技術轉化為高職師生可接受的基礎教材與教學法,使有機農業的重要知識與技術能向下紮根; 其二在專業研究的前瞻性方面,即透過新興科技中的奈米技術與酵成技術將科技化後的有機質肥及經過植物與環境之影響分析後的研究成果,提供給產業界與高職教育,使不但能提高有機農作物的抗菌防蟲能力且能增加肥效,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進而促進有機農業的發展,也益於有機質肥產業端的蓬勃。除此之外,在本計畫的大學端中,亦將高職師生融入實驗室的操作過程,不但提供高職教師參與研究設計與進修之機會,更讓高職學生有機會進入大學科學實驗室參與研發過程,以拓其視野與開發未來研究潛力。

    據此,為達成本整合型計畫之目標,除總計畫外,另包含三件子計畫。總計畫負責控制計畫核心宗旨與脈絡,梳理有機農業的發展與影響效益,分析有機農作的原理、關鍵與困境,釐清有機質肥料的種類與元素、效能原理、市場分析等計畫的基礎與綜合知識,以提供整體計畫之專業資訊及整合時之原則設定;另,由於此計畫之專業橫跨多元領域,故總計畫將特別偏重在協調機制的建立、整合平台的建置與交混聯合設計之推動,以及本計劃之自我考核與評量。第一子計畫屬於新興科技的研究與資訊提供,研究成果將提供給第二子計畫供其進行實驗比較分析,此兩項的研究結果及科技知識將直接提供給第三子計畫以進行高職教學、教材、課程之設計與教學實踐。總計畫與各子計畫間的關係如圖2所示。大體經此流程後,即可達成本計畫的目標。

 

、人力配合度:

    本總計畫主持人宋秉明教授在重要行政經歷上,曾擔任靜宜大學觀光學系系主任(1990-1994)、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所長(1995-1999)、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1996-1999)、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所長(1999-2002),已歷經領導與協調之經驗。在國際學術交流上,曾於加拿大University of Waterloo地理系(2000/7-12)及冰島University of Island地理系(2003/1-3)擔任訪問學者,中國廈門大學(2010/7)及東北林業大學(2擔任客座教授,及在中國建設部、浙江省政府、北京大學、浙江大學、雲南大學、安徽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專題演講。在參與國際研究上,曾擔任亞太經濟會(PECC)生態旅遊研究小組台灣區計畫整合人(1995 ?1998 ),並代表政府赴中國大陸北京(1995/10)、日本(1995/12)、台北(1997/5)、秘魯(1998/4)出席APEC觀光會議並報告我國的生態旅遊發展案例,曾擔任「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世界保護區委員會(WCPA)」發展東亞地區生態觀光規畫指南作業之諮詢委員,協助該指南之擬定(2000/2-2000/6)。在國內學術研究整合及實務推動經歷上,於1996-1998擔任花蓮縣觀光推動小組協調人,協調與整合全縣觀光資訊供縣政施政;曾擔任行政院觀光推動小組委託之台灣地區生態旅遊白皮書研擬之召集人(2002);目前則擔任花蓮縣濕地保育廊道規劃之總主持人,整合一以東華大學環境學院9位專任教師為主的規劃團隊,規劃全縣的濕地保育事宜。應能扮妥主持人之角色與達成綜理與協調之任務。

 

              圖2  本計畫結構及總計畫與各子計畫間的關係

    本整合型計劃之共同主持人,吳茂昆院士為國立東華大學現任校長,在學術研究上的地位享譽國際,亦曾擔任國內研究機構要職,故在本計畫的角色為掌舵總計畫的方向與協調本整合型計畫相關之校內外重要資源與人力。

    本整合型計畫含三件子計畫,其中第一及二子計畫之主持人及共同主持人分別為東華大學理工學院材料科學系、生命科學系、環境學院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之專任教師,學養豐富又具科學研究者之精神且均為人謙和,故專業能力及合作諧和性均甚高。至於第三子計畫為高職端,計畫主持人為徐正鐘校長,其親率多位教師參與此計畫,共同主持人則為東華大學教育學院之專任教師,專攻科學教育且經歷豐富,尤其擔任大學端與高職端之教學互動之橋梁與媒合,將使計畫更為順暢。

    大體而言,本整合型計畫之主要參與人員雖然來自各領域,但在總計劃主持人及共同主持人的整合、協調與溝通下,應能發揮最大效益。期待不但能順利達成計畫目標,亦能襄助地方之整體發展。

三、資源之整合:

    本整合型各子計畫之相關實驗室及各項儀器設備,原則上均採共用之方式,而計劃進行中之實驗設計、實驗作業、結果討論及教學方式等,亦將採共同討論的方式作業。另外,本整合型計畫期間亦將舉辦相關的討論會或研討會,使相關專業知識及經驗能充分交流。本計畫期待有機農業的相關經驗、技術與知識能藉由此計畫不但深植於花農基礎農業教育中,更能因此連結到相關農業單位與實際農田的耕作。

四與五、申請機構或其他單位之配合度及預期綜合效益

    本計畫係由國立東華大學環境學院、理工學院及教育學院等跨學院專才,再加上產業界之中華紙漿廠的專家與資源及花蓮高級農業職業學校的校長與多位老師們,共同集結成研究團隊從事整合精緻農業、生物科技、材料科技、友善環境農法、農業資源循環、環境永續等專業領域,實具多元效益,對地方之整體發展應具相當助力;而計畫進行中,在高等教與與中等教育之師生們充分互動下,應不但能拓展基礎農業教育層級的視野並埋下新興科技與科學整合的種子在高職學子的腦海裡,對基礎農業教育實深具前瞻性,而所形成的產業-教育-環境的三贏鏈結模式,更可做為造福地方產業發展、環境永續與社區培力之典範,其意義實至為深遠。(請見圖3)

    除此之外,花蓮地區水源量質均優,又少汙染性產業,故極適於發展有機無毒農業。事實上目前花蓮縣的有機農業無論在產量與品質上均已為全島之翹楚。此計畫之運作與成果應能使花蓮有機無毒農業的發展更上層樓,使其在有機農耕技術與產量上具突破性的潛力並與國際接軌。

 

          圖3  本計畫相關機構間之配合與合作情形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